新闻详情

巨龙之痛!

日期:2025-07-21 14:15
浏览次数:549
摘要: “万里长城永不倒”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然而,暮春4月,记者在被誉为“长城博物馆”的宁夏,以及周边陕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人为与自然毁坏正在蚕食着古老长城的身躯。文物保护工作者呼吁:“如果再不加强对长城遗址的抢救性保护,任其断身缩水,长城博物馆将不复存在,我们将无颜面对历史和祖先!”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境内长城两侧居住的农民蚕食着古老长(摄于4月20日)。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境内长城一侧居住的农民几年前在古老长城上打开了大门洞(摄于4月20日)。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

“万里长城永不倒”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然而,暮春4月,记者在被誉为“长城博物馆”的宁夏,以及周边陕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人为与自然毁坏正在蚕食着古老长城的身躯。文物保护工作者呼吁:“如果再不加强对长城遗址的抢救性保护,任其断身缩水,长城博物馆将不复存在,我们将无颜面对历史和祖先!”

巨龙之痛!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境内长城两侧居住的农民蚕食着古老长(摄于4月20日)。
巨龙之痛!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境内长城一侧居住的农民几年前在古老长城上打开了大门洞(摄于4月20日)。
巨龙之痛!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境内长城一侧居住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蚕食着古老长城身躯(摄于4月20日)。

人为破坏到何时

宁夏自古处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汇地带,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自战国时期,到秦、汉、隋、明等几个朝代,都曾在宁夏规模不等地修筑过长城,有黄土夯筑、砂石构筑,石块垒砌等建筑形式,如将各朝代在宁夏修筑的长城相加起来,其长度可绵延1500余公里,因而被誉为“长城博物馆”。但人们对待古长城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地位却极不相称。

镜头一:长城墙上的大门洞。在位于盐池县花马池镇境地内的一些长城两侧采访时,记者恰好碰见一位农民从长城上挖开的大门洞里走出来。我们便上前与他交谈,他居然毫无愧意的说:“这个城墙上的大门洞是我在几年前挖开的,图个下地干活省事,要不从家里出来绕上一圈才能到田里。过去在长城上取土没见有人管,谁想挖就挖呗。现在管得也不多,有人照样在城墙上取土。”

记者登上长城向村庄外眺望,只见朝霞映照下的长城犹如红色的长龙,静卧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绿色草原之中,其雄伟与壮美之感油然而生。再俯视穿越村庄的长城却是另一番惨状:有的农民把长城当作房屋后墙建起住宅,有的农民甚至以长城为墙建起猪圈;有的农民还在长城边上挖开水渠,引水浇地;还有人居然用挖掘机在长城上取土,令人十分痛心。

镜头二:古长城形影相吊。“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黄河一侧黑三峡有保存较多、较完整的古长城墙体。”采访中,宁夏长城专家、原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周兴华副研究员介绍说,这段长城有的把山劈成悬崖当作墙,有的则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干垒干砌,还有黄土夯筑,技术复杂,是珍贵的历史遗址,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它。

然而,当记者沿沙坡头黄河南岸踏访古长城遗址时,走进长乐镇下河沿村一带,却发现有人早已在长城墙上挖开了窑洞,还铺着稻草和床板;有的长城边还放着大堆水缸,旁边是停产工厂的废墟,破砖烂瓦遍地都是;有的长城被山洪冲开了大豁口,而一些农家住宅旁长城墙上的一个个大黑洞,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悲惨遭遇。远远望去, 残缺不全的长城墙体断断续续矗立在夕阳余晖之中,形影相吊,显得悲壮而凄凉。

据研究长城并出版两本专著的宁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许成研究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在调查发掘长城时,发现宁夏的古长城保存状况相当好,但近几年来人为破坏加剧,尤其是过去搞基本建设破坏长城严重,甚至于过去有人在长城上取土烧砖。还有一些长城沿线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破坏长城,至今难以停止。

许成说,长城越高山,过草原,穿大漠,跨河谷,入大海,绵亘十万里,上下两千年,作为世界奇迹,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宁夏境内的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保存至今,弥足珍贵,其保护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他痛心地告诉记者,“关于长城的保护问题,我从20多年前就开始向社会呼吁,但至今人为破坏长城还没有停止。”

长城保护有多难

巨龙之痛!

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夏中卫市境内的古长城已被风沙蚕食得破败不堪,仅存残痕(摄于4月22日)。

巨龙之痛!

位于贺兰山北端宁夏石嘴山市境内保存较好的一段明代古长城正在遭受人为与自然毁坏蚕食(摄于4月19日)。

巨龙之痛!

贺兰山上宁夏石嘴山市境内古长城遭受自然风蚀开始坍塌(摄于4月23日)。
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的宁夏,长城分布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这些长城大多分布在戈壁荒漠、高山峡谷,点多、线长、面广,文物管理人员难以到达保护现场。但这些地方恰恰是长城的**地带,人为破坏程度较低,而那些人们与长城朝夕相处的地方,却是长城保护的难点地带。

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农民很早就定居在长城两侧,甚至居住了几代人。而政府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搬迁与长城朝夕相处的农民不太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城保护就找不到出路。记者在踏访长城遗址保护情况时发现,凡是善待长城的农民,长城保护状况截然不同。

在盐池县高沙窝乡大圪瘩村,记者看到长城两侧连片沙地上长着茂密的林草,登上长城,只见夯筑墙体的线条与棱角清晰可见。村主任李凤岐介绍说,这个村有3个自然村的600多人居住在长城两侧,距离长城*近的不到200米,*远的不到1公里,但随意破坏长城的人不多。

谈起保护长城的经验时,这位村主任显得很平常。他说,“这里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春,风吹沙子跑,沙丘比房高。为了生存,我们动员村民年年在长城边植树造林。现在,村民在长城两侧造了8公里长的林带,造林面积达1万多亩。林草起来了,风沙挡住了,长城保住了。我们村里还计划利用高速公路穿过的便利条件,把长城林场开发成旅游景点。”很显然,这里的长城保存完整的根本原因是,村民们在长城两侧种树的过程中,自觉树立起了长城保护意识,养成了善待长城的良好习惯。

长城专家认为,长城保护难就难在对长城的正确认识上。那些破坏长城的人,没有认识到长城的**、文化内涵,没有把长城看作是****的文化资源,而认为长城只不过是一道土墙,随意破坏,令人痛心。当然,长城缺乏文物保护经费,以及科学保护技术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但关健是我们要立足现有条件保护好长城,以减缓长城断身缩水的速度。

保护长城从何做起

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原州区清河镇长城村采访时,我们被一个8岁的女孩感动着。她叫马鹏宇。记者问:“你知道长城吗?”她回答:“知道,我姥姥家就在长城村。我小时候到姥姥家串门时,姥姥讲故事说长城是条龙,不能在龙身上取土。”

在马鹏宇就读的长城小学,记者采访了张学明老师,他说:“我们学校离战国秦长城不到一公里,有的学生家就住在长城旁边。为了保护长城,让孩子们接受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教育与熏陶,学校曾组织学生沿战国秦长城春游,让孩子们写游记,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长城的意识,以长城为自豪。并让孩子们向家长宣传保护长城,效果特别好。”

果然,当记者现场踏访这段秦长城时,发现遗址保存比较完整,连长城外侧的护城壕都保存尚好。我们登上城墙,仍然能够感受到长城当年翻山越岭的雄伟气势。由此可见保护长城要从孩子开始,当地中小学校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应多让孩子们走近长城,亲近自然,了解历史,接受教育。
同时,一些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建议,对长城进行抢救性考古调查。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曹慧玲说,长城连年断身,人们一旦看不到它蜿蜒走向的雄伟气势,长城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她建议通过抢救性考古调查,搞清楚长城博物馆内,究竟还保存多少长城烽火台、城防工事,以及长城墙体,并进行测绘建档,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工作。


同时,沿长城两侧营造绿化带。动员群众造林绿化不但可减少风沙对长城的侵蚀,还能宣传教育大家保护长城。政府还应发布《长城保护通告》,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关注长城,保护长城,让人们自觉形成保护长城的意识。
巨龙之痛!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附近的战国秦长城遗迹保存比较完整,连长城外侧的护城壕都保存尚好。使人依稀能够感受到长城当年翻山越岭的雄伟气势(摄于4月26日)。
巨龙之痛!
宁夏中卫市境内黄河一侧黑三峡保存较完整的一段古长城墙体(摄于4月22日)。


盐池县博物馆馆长张艺明告诉记者,宁夏境内的长城已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建立区、县、乡、村四级保护网络,各市县文物管理部门要从乡村选择义务文物保护员,经常巡视长城,一旦发现破坏长城的不法分子,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新闻背景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犹如一条长龙,蜿蜒腾跃,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上,起伏于高峡深谷之中,绵亘十万里,上下两千年。

从战国到明代,大约有20个王朝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长城工程浩繁,形式多样,是我国古代*宏伟的建筑工程,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防卫工程,宁夏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边关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在宁夏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建筑技术特点迥异的长城遗迹。因此,宁夏有“长城博物馆”之称。

在“长城博物馆”5.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断断续续的长城穿沙漠、过草原,虽往昔气势不再,宏伟风采却依稀可见。高高的烽火台矗立在草原高山之上,好象随时准备狼烟再起、传递战报。

  • 众说风云 (已有0条评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