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大学排行榜”又引争议 多数人表示不可信

日期:2025-05-13 08:23
浏览次数:258
摘要:   中新网7月13日电日前,一份*新的“大学评价报告”由青年报社和科学评价中心联合推出。报告一公布,立刻引起新一轮针对“大学排行榜”的争议。   据新华社报道,该报告分“科技**竞争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两个系列,对国内所有本科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清华、北大和浙大分列高校科技**竞争力前**,北大、人大和北师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名列前茅。   自1987年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尝试大学评价以来,据粗略统计已有17个机构发布了20多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但...

  中新网7月13日电日前,一份*新的“大学评价报告”由青年报社和科学评价中心联合推出。报告一公布,立刻引起新一轮针对“大学排行榜”的争议。

  据新华社报道,该报告分“科技**竞争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两个系列,对国内所有本科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清华、北大和浙大分列高校科技**竞争力前**,北大、人大和北师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名列前茅。

  自1987年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尝试大学评价以来,据粗略统计已有17个机构发布了20多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能够赢得公众的足够认同。一家网站的“你对大学排行榜的看法”民意调查显示,截至7月11日晨,参加调查的27870人中有37.60%的人认为评分粗糙,可信度不高,24.04%的人表示完全不认同,只有10.07%的人认为客观准确。

  自“大学排行榜”出现,对其评价指针体系的质疑一直较多。质疑之一是不同类型大学的可比性问题。例如,将文科院校与理工科院校放在一个指针体系中比较是否合理?另一个质疑是对数量与质量、学校规模与效益关系的处理。据悉,数量型数据比质量型数据更容易获得,不少“大学排行榜”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定量,轻定性”的问题,尤其在1999年后许多高校合并,倘若仅按数量指针评估,会产生相当大的偏差。

  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丘均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目前的大学评价有一种倾向,过于看重收录论文数,不重被引论文次数,而被引论文次数更能说明论文质量。

  据专家介绍,设置不同的评价指针,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即使数据来源一样,评价结果也会不同。同一所大学,在不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可能大不一样。

  记者了解到,数据缺失或不准,直接影响了评价指针设计及评价结果。例如,“大学就业率”应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指针,但被许多“大学排行榜”不约而同地忽略掉了。据丘均平介绍,教育主管部门只公布部分大学的就业率,而且都是学校自报的数据,一些学校明显报得比实际情况高,因为一旦就业率低下来,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利益。

  “录取分数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的生源质量,但也鲜被“大学排行榜’触及。因多种原因,各省录取线不一样,折算有难度﹔受专业性影响,邮电、交通等一些行业所属的高校,录取线比较高﹔在评价大学时要排除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个难题。

  据悉,目前大学评价主要采纳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但这些数据本身也存在滞后或不全等问题。目前已公布的*新大学数据是2002年的,故有的排行榜号称2004年版,实际是有水分的。

  另外,已有民办高校上千所,“大学排行榜”中却不见民办高校的身影,原因也是数据获取有困难,这使学生选择民办高校时,只能凭广告,看不到第三方的评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缺乏良好的评价环境,还不具备推出“大学排行榜”的条件,盲目搞排行榜会引起误导。但也有不少人主张,“大学排行榜”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应当予以鼓励。

  • 众说风云 (已有0条评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