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6位诺贝尔奖得主为生命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日期:2025-05-13 02:34
浏览次数:162
摘要: 诺曼·博洛格等6位诺贝尔奖得主16日在这里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做了学术评估,并就研究所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新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旨在吸引世界上**秀的生命科学家,以迅速提高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原始**能力。研究 所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促使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推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同时也鼓励研究人员做出对和世界有应用价值的工作。研究所直接依靠国际上同专业主要专家评价,以学术为...

诺曼·博洛格等6位诺贝尔奖得主16日在这里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做了学术评估,并就研究所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新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旨在吸引世界上*优良的生命科学家,以迅速提高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原始**能力。研究

所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促使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推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同时也鼓励研究人员做出对和世界有应用价值的工作。研究所直接依靠国际上同专业主要专家评价,以学术为*高标准,来判断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加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其他5位诺贝尔奖得主为:托尔斯滕·威塞尔、戴维·巴尔的摩、罗伯特·胡贝尔、哈特穆特·米歇尔和法里德·穆拉德。学术指导委员会是研究所的学术咨询机构,对研究所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学术评估并提出咨询意见。海内外有名的生命科学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其中三分之一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三分之一是有名海外华人学者、另三分之一是国内知名学者。经过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严格评选,在海外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王晓东和邓兴旺共同担任研究所**届所长。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胡贝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为人类基因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生命科学在取得了飞速进展,相信研究所会在不远的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美国生理学家威塞尔教授说,海外华人科学家在许多研究领域逐渐成为领军人物,他们必将对的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要想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进展,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

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说,6位诺贝尔奖得主加盟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对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加速生物高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次迎来这么多名诺贝尔奖得主。

  “未来20年,生物技术领域会不会酝酿一场技术**?在其中有怎样的机会?怎样才能在未来的产业浪潮中抢占先机?”6位诺奖得主将参加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的“生物经济周”活动,为生物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

  7月15日,3位诺奖得主刚在友谊宾馆下榻,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是:“绿色农业之父”、美国农学家布劳格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生理学家威塞尔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生化学家米歇尔博士。

  生物技术方面有优势

  近年来,华人科学家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据统计,全世界*有名的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1/4是由华人撰写或参与撰写的。华人已经成为生物学界*有实力的一支力量。

  “在与植物和干细胞相关的生物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米歇尔说,“在欧洲,很多人强烈反对转基因植物和干细胞研究,这种反对是不公平的。”他暗示,人在这方面的探索更有勇气和动力,这些探索有助于确立研究上的**地位。

  听说农业科学家在抗虫棉和抗虫水稻方面取得的进展,90岁的布劳格**个反应是“很兴奋”:“我工作60年了。我那个年代主要是进行物种间的杂交,现在的转基因技术不再需要这种杂交,可以直接把某一段基因嫁接到另一个品种上。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会有很大的成果。你们在这方面的成绩让我振奋。”

  威塞尔说,中科院上海神经所在外籍所长蒲慕明的带领下,*近在神经科学方面有很杰出的成果。随着大批海外学子的归国,一定能在生物技术上有好的前景。

  年轻人是*大的财富

  与记者见面的3位科学家都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北京生科所是国内**个完全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的研究所,其学术委员会包括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们对研究所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年轻人的做法十分赞赏。

  “即使在欧洲和日本,要让年轻科学家挑大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威塞尔说,北京生科所招聘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主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从事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有胆识的举动。

  二战之后,在美国的大学,犹太学生往往是*优良的。而今天,班里的前几名很多时候是学生。威塞尔认为,现在欧、美、日本的不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淡,而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许未来30年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你们*大的财富。”

  不要太在乎诺贝尔奖

  谈到怎样产生诺贝尔奖得主这个老话题,3位科学家都认为“不要太在乎”。

  “要得奖,天赋很重要,努力很重要,机遇也许更重要。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威塞尔看来,做科研,*重要的是个人有强烈的兴趣,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从这种意义上讲,“不但不要太看重诺贝尔奖,也不要看重其他大奖。”

  1974年布劳格就到过,“30年前也许你们还未出生,这30年里的变化可真够大的,生活质量提高得太多了。我想你们不要光看得不得奖,更要看自己取得的成就。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相信早晚有**你们能得诺贝尔奖。”

  • 众说风云 (已有0条评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