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国内学者聚集内蒙古研究草原文化

日期:2025-05-04 09:42
浏览次数:351
摘要: 8日上午,·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草原文化研究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 这是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大范围内进行的草原文化研讨活动。内蒙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而先期投入400万元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也同时启动。 农业文明、渔猎文明和“大河文化”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境内的重要文明之源和文化类型载体。而对草原文明在古代文明发展进行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被忽视,直到近20多年...
8日上午,·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草原文化研究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

这是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大范围内进行的草原文化研讨活动。内蒙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而先期投入400万元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也同时启动。

农业文明、渔猎文明和“大河文化”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境内的重要文明之源和文化类型载体。而对草原文明在古代文明发展进行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被忽视,直到近20多年,随着考古学的重大发现才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据了解,仅内蒙古目前已查明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就有1.5万处,馆藏文物50万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王绵厚认为,产生于北方草原民族、部落的以游牧为经济形态基础的草原文化,与农业文明、渔猎文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以自然为美的人文精神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中华**龙”玉龙、“中华**凤”红陶杯等实物,证明了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

我国有天然草地4亿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0%。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宝力格认为,深入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对于当前由粗放的传统草原管理模式向科学的现代草原管理模式转变,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草原旅游、民族歌舞等草原文化产业,建设繁荣、进步的民族文化大区,都有着积极意义。

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由呼和浩特市政府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共同主办,是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会上共收到国内专家、学者的论文60余篇。

  • 众说风云 (已有0条评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