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科学家眼里的幸福:幸福不是结果更像是问题

日期:2025-05-02 11:28
浏览次数:318
摘要: 幸福不是结果是问题 幸福并不像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倒更像是我们遇到的问题。 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基因学家们则研究DNA想从中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他调查了100余名等待晋升职称的大学教师,请他们想象一下如果如愿以偿地得到晋升,会是怎样的感觉;反之,如果遇到挫折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不出所料,这些接受调查的教师大都回答,如果成功便会感到幸福,如果受挫则会感到:不幸。 然而,结果与...

幸福不是结果是问题

幸福并不像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倒更像是我们遇到的问题。

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基因学家们则研究DNA想从中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他调查了100余名等待晋升职称的大学教师,请他们想象一下如果如愿以偿地得到晋升,会是怎样的感觉;反之,如果遇到挫折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不出所料,这些接受调查的教师大都回答,如果成功便会感到幸福,如果受挫则会感到:不幸。

然而,结果与他们的想象并非完全一致。数月之后,这些受过调查的教师又一次接受询问,那些获得晋升的人表示,的确曾幸福了一段时间,但却没有预期的那样持久、强烈。而那些未能成功的人也说,失望的情绪并不像料想的那样沉重与不可自拔。总之,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后,大家的情绪又都恢复了常态。

任何刺激都是暂时的

吉尔伯特在研究报告中用很大的篇幅分析了我们这种心态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我们会因经历某一事件而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愉悦或悲哀的情绪,但很快又会回复到惯常的情绪中,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痛楚与欢娱。即便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具刺激性,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坏事如此,好事亦然。

“滤镜”的颜色

幸福感并不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米兰国立大学的心理学教师保罗·莱格兰齐认为:“幸福与不幸不会以标志着快乐生活与悲惨生活的事件为分水岭,而区分幸福与不幸完全依赖于一种‘滤镜’的颜色,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这种‘滤镜’过滤真实生活,它可以帮我们搜寻到幸福中是否存在着不幸的因素。然而幸福不是诸多愉快事件的累积,而是一个质的问题:通过‘滤镜’看到的世界,要么花团锦簇,要么荆棘密布,非此即彼,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说,在那些富庶的国家中,*近的十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呈迅速上升趋势。统计数字表明,这些国家人口中的11%左右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感。

这能说明什么?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幸福观:如果我们感觉到不幸,那么绝不要归咎于命运多舛,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不幸的感觉很可能是我们作茧自缚。

幸福是自己的权利

如果想要成为幸福的人,首先需要告诉自己: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勇气大大方方地张开双臂,接受生活的赐予,”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康斯薇洛·卡苏拉这样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爱情、亲情和真挚的友情。这些‘拥有’弥足珍贵,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享受它们、培育它们,使它们健康成长。”

明天的幸福令人害怕?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遇到一个障碍,那就是获得明天的幸福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然而很少有人愿意付出,因为这要冒着失去现有幸福的危险。莱格兰齐指出:“当我们想获得一件我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时,总会设法排解这种欲望,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恐惧。电影和小说里就经常描述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那些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中的一个人似乎无力获得爱情,所以只能独自忍受煎熬。”

得到还是可以减轻犹豫中的不快

要想从这种恐惧感中解脱出来,我们就必须学会判断什么是能被我们左右的,而什么不是。莱格兰齐认为,有很多东西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这取决于我们的意志与努力程度。“试想,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达到一个目标时,比如得到一份工作或挽回一段感情,通常会减轻内心的痛苦,至少可以减轻犹豫过程中的焦虑和挫败感。”

经济学原理不适合心理学领域

莱格兰齐认为,“应该让偶然性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因为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幸福问题是徒劳的,这毕竟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关系。莱格兰齐继续说道:“大多数人更喜欢‘从低到高’的心理变化过程。”比如,我们更喜欢接受因违章停车而被罚款,再中了50元钱彩票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先**再被罚款,虽然其*终结果别无二致。

根据经济学原理,当人们支配一笔财富时,*好在**时间享受到它带来的利益,而所谓的利息,只是对那些未能尽快利用一笔资金者的一种补偿形式。莱格兰齐接着说:“在心理学领域,这条原理就不适用了,比如梦中情人会让我们提前感受到未来的幸福。”

幸福的游戏规则

卡苏拉认为,不幸的感觉其实源于人们不能以一种适当的方式面对现实,从而走入误区。人们的期望总是过高,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当一个孩子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后,总感觉它不如想象的好玩。”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的教师保罗·瓦茨拉维克说道。他曾写过一本名为《追击不幸》的小册子,观点不同凡响。

在他看来,我们*好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但是,“这个游戏中只有一个规则,这个规则有着很多名称:坦诚、信任、宽容……”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