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王晓东院士**透露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概况

日期:2025-05-14 08:20
浏览次数:316
摘要:千呼万唤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今天终于**次与新闻界见面,披露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新进展。   去年成立的北京生科所是国内头个完全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的研究所,因延聘了一批国际知名专家而广受关注。41岁的王晓东则是美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也是改革开放后留学人员中**位获此荣誉的内地学者。然而王晓东和生科所都非常低调,多次回避媒体采访,成为一年多来记者*想“猎获”的目标。   “有些方面好得出乎我们意料,有些方面难得出乎我们意料。”王晓东以此概括生科所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 ...
千呼万唤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今天终于**次与新闻界见面,披露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新进展。

  去年成立的北京生科所是国内头个完全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的研究所,因延聘了一批国际知名专家而广受关注。41岁的王晓东则是美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也是改革开放后留学人员中**位获此荣誉的内地学者。然而王晓东和生科所都非常低调,多次回避媒体采访,成为一年多来记者*想“猎获”的目标。

  “有些方面好得出乎我们意料,有些方面难得出乎我们意料。”王晓东以此概括生科所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

  多方支持,人才招聘进展顺利

  研究所招聘了两位所长,另一位是耶鲁大学的邓兴旺教授。目前,王晓东每两个月有两个星期在工作,其他时间在美国,要等学生毕业后才能回国全职工作。王、邓二人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所里在北美招聘人才,没有拿所里一分钱。

  一年来,生科所成立了一个包括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对全所成员进行评估。现在已有12个海外优良青年科学家接受邀请,出任生科所的研究室主任。同时,研究所成功招聘到一名行政副所长,全职负责行政工作。有关部门对生科所的工作非常支持,研究所理事会会长、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多次在不同场合为生科所加油打气、争取资源,让王晓东十分感动。

  严格要求,靠事业吸引人才

  生科所成立的初衷,是广纳贤才,在本土做出世界**的科研成果。王晓东认为,这需要一个“有压力的环境”。

  每位入选者都经过严格遴选,必须是真正站在科研前沿的生物学家。研究所靠事业吸引优良人才,建立了若干技术平台,引导研究人员思考原创性的问题,而不要局限在具体技术细节里。所里给他们足够的经费,并在仪器采购、生活入住方面提供尽量多的帮助,尽量使引进人才少为事务性工作操心。但“资源越多,压力也越大”,研究所每5年对其进行一次评估,评估标准只有一条:“世界**”。达不到这一条者将被解聘。

  对于入选人才的能力,王晓东充满信心:“在美国能拿到教职,在我们所不一定能拿到,在我们所能拿到,在美国肯定能拿到。”

  没有关系,有些事不太好办

  关于困难,王晓东没有具体提及,只是说,这个研究所由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成立,跟其他科研单位和部门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在国内目前的体制下,如果没有关系的话,有些事情不太好办。

  此外,有人问及有关部门承诺的1亿元经费是否没有到位,王晓东证实了这一点。

这里崇尚自由探索精神—访北京生科研究所所长

“我们崇尚科学上的自由探索精神,只要科学家有兴趣,就应受到鼓励去实践他们的科学思路。”

“在美国有名高校能获得教职的,在我们这里不一定能拿到研究员职位,而在这里能拿到职位的,在美国一定能获得教职。”

正在这里参加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22日对记者说:“生命所的一切工作以推动**科学研究为目的,使科研人员能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从而推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这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家回赴任一年多时间内一直保持低调,不愿在媒体曝光。甫一开口,就显示了这位严谨的生命科学家坚持以*高标准去评判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

去年4月组建的北京生命所是一个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机构,旨在改变国内现有的不符合国际先进标准的、不利于科学良性发展的研究模式。

虽然依托于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并得到科学院等8个国家机构的支持,生命所却不受行政干扰。所里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向理事会负责。国际有名科学家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评估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并提出咨询意见。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诺曼·博洛格、托尔斯滕·威塞尔、戴维·巴尔的摩、罗伯特·胡贝尔、哈特穆特·米歇尔和法里德·穆拉德等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王晓东说,生命所的评价标准采用国际同行的评价,也就是世界*高标准。“你有多好,取决于你刚发表的论文有多好。”

他说:“有了比较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才能不断取得**成果。”

近年来生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海外华人科学家在高水平研究机构也逐渐成为领衔科学家。据不完全统计,在北美获得研究室主任**职位的华人科学家已超过1000人。

王晓东说,做出**的成果,前提是引进**的人才。他每两个月到北京工作两周,其余时间在美国的实验室工作。他还帮助生命所在北美招聘青年研究人员。

生命所要求研究人员相互尊重、互相激励,鼓励研究人员同其他机构科学家交流与合作。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发育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担任生命所学术副所长。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网站上公布了他们对动物发育机理中细胞命运的研究兴趣。生命所所有实验室的**科学家都在网上公布了各自的研究兴趣,并向全球公开招聘优良研究人员。

王晓东说:“基础科学研究基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因此很难预测结果。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完成的,我们要创造条件,让青年科学家尽快取得成就。”

院士也能被刷掉 美华裔科学家王晓东谈科研

  今天中午12∶00,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坐得满满一屋子的记者在耐心地等待一个人———美国科学院新当选的院士、国际有名的细胞调亡专家王晓东博士。刚刚作完演讲的王晓东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许田博士一起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这个刚刚40出头的科学家,这个跻身在美国科学界*前沿的领军人物,对中美两国的科研体制深有感触,这也是被记者们问到的*多的问题。

  ■与国际接上轨了吗?

  一年前,王晓东担任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两年前,许田也受聘担任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他们都有一个梦,就是希望在北京、在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世界**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所,然后在的土地上做出世界**的科研成果,使也能成为世界生命科学的中心。记者关心的是他们所领导的研究所与国际惯例接轨了吗?

  王晓东回答,还是让我先建轨吧。我的理念就是想让*好的人才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目前王晓东已聘任了12名研究室主任。在具体聘任方法上,不是所长王晓东一人说了算。而是要先组成一个聘任委员会,成员是由固定人员组成的,聘任到哪一方面的主任,就由这一方面的专家参加,王晓东也只能投普通的一票,他也没有否决权。

  所长缩减自己的权力,不一人说了算,为什么?透过王晓东和许田的每一次回答,无处不浸透着科研公平竞争的希望。许田就说,的生命科学要发展上去的话,*关键的是吸引人才。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从走出去的、在北美自己有实验室并做教授的已超过1000人,他们的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不论是吸引这些人才回国,还是国内自己培养人才,都要考虑进一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这对吸引国外人才回国或在国内培养年轻人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只要有了这个环境,就能出*好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院士也能被刷掉

  王晓东和许田都是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工作,研究经费和个人待遇在美国都是*好的。相信许多科研人员羡慕的正是这样的研究环境。但王晓东却并不认为它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理想。他说,人才成长的环境并不一定非得是优裕的环境,应该是一个有压力的环境。比如我和许田所在的研究所,这种研究所在美国一共有350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每隔五年就需要评估一次,而且评估得非常严格,如果你与前五年差不多,你就可能被“踢”出去。你一旦出去了,以后再申请一般的经费就困难了。人们就会说,你有这么多的钱都做不好,还来申请一般的经费干什么?所以,人才成长的“优裕”环境,应该是你想做的事情有条件做,但并不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舒舒服服地做,资源越多,你的压力就越大。前面提到的实验室五年一次的评审中,大概有20%%的人没有过,里面还有许多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甚至包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它确实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只要能做出业绩来,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机制就把能力强的、工作好的人逐渐挑选出来了,也在鼓励科研人员:你**要注重的是把你自己的科研搞上去,而不是去搞其他的荣誉称号。

  ■如何获取科研经费?

  这是令许多科学家头疼的“老”问题。许田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科学家的科研做得好,给他的经费就多。如果说申请经费要花很多的与科学无关的精力,那么你鼓励的就不是让**的科学家拿到很多的科研经费,而是鼓励他要学会其他的手段。许田依然认为,如果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那么,科研工作真正做得好的人,即使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不是很强,即使他没有很多的社会关系,他也能拿到很多的经费。许田说,在当今世界,你要做出非常好的科学成果,你就是花百分之一百的精力可能还做不够。如果你再要花很多的精力用来搞关系,你肯定不能把*好的科研成果搞出来。

王晓东:*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我加一点,晓东是今年新入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坐在身边的许田教授为王晓东的自我介绍作补充。面对今天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里的五六十名记者,王晓东这位美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在29秒的简短介绍中“忘记”了自己的一切头衔。

  经过4天的苦苦等待,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41岁的科学家。他本人看起来比个人网站上的照片略显消瘦,这也许与他频繁的穿梭于中美两地有关。现任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和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王晓东,从去年起担任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于是他要用每两个月有两周的自己私人时间飞回国内主持北京的工作。他解释说“刚建立不久的研究所还处在筹备期,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北美招揽人才。”

  王晓东所从事的是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凋亡指的是人体细胞的一个自毁装置。很多癌症就是因为细胞自毁过程无法正常启动,细胞数目越来越多造成的。2000年,他和助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对研究**癌症方法有重要帮助。从1996年他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室后,他的论文成果在8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目前担任王晓东所在生物化学系主任的麦克奈特评价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高的科学家之一,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恰当承认。”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界的*高荣誉。

  当被问及同时身兼中美两地科研项目***情况下,心在何方,如何衡量项目知识产权时,这个爱看足球的科学家说:“我觉得,这个问题用看体育比赛来比喻更贴切一些,每次队和别人比赛,你也知道我会向着哪一方。从知识产权上,国际上有非常清晰的办法:根据某地方投入的多少来分享知识产权。”

  这位198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的河南新乡人,在本科期间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异功能”。“特别刻苦”是他的本科老师何大澄给他的评价,“他的成功具备了四个有利条件:**是刻苦学习,这是基础条件;其次,人要聪明一些;再者,要处在一个有可能产生突破的领域;还有就是好的导师带领。”王晓东在亚特兰大的埃莫里大学攻读博士后,与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约瑟夫·戈德斯泰因及迈克尔·布朗共同从事科研工作。

  昔日的学生成为了今天的老师,为了所带领的博士生们能够顺利毕业,“有出路”,王晓东明年5月才能全心投入到北京研究所的工作。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还体现在他的“成果理论”上:“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我并不在意你得到了什么,但是我对你如何得到的非常在意,你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这个事情,你怎么可能没有成果;但是如果你没有用科学的方法,你即使有了成果也是不可靠的,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王晓东在美期间每年都回国教书,他和十几个在美国有教职的大陆留美学者组成了一个团队,为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联合组织了一个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课程项目。在复旦大学和母校北师大也有讲学活动。

  • 众说风云 (已有0条评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