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人脑”研究日趋时髦

日期:2025-05-03 03:44
浏览次数:249
摘要: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展示了一种根据地测学原理研发出来的名为“高导联脑电系统”的*新脑电测试仪,它可用于进行脑认知和心理学研究以及癫痫手术前的准确定位。 8月12日上午,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跃嘉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众论坛向公众“揭开大脑活动的奥秘”时透露,科学院集中了8个研究所,由5位院士领衔研究脑—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   近十年心理学研究已从认知心理学进入认知神经科学时代,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阐明认知活动的心理过...
“人脑”研究日趋时髦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展示了一种根据地测学原理研发出来的名为“高导联脑电系统”的*新脑电测试仪,它可用于进行脑认知和心理学研究以及癫痫手术前的准确定位。

8月12日上午,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跃嘉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众论坛向公众“揭开大脑活动的奥秘”时透露,科学院集中了8个研究所,由5位院士领衔研究脑—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

  近十年心理学研究已从认知心理学进入认知神经科学时代,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阐明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他说,与各种动物相比,人类的大脑不但大,而且沟回多,如果将人的大脑平摊,其面积约有1平方米。大脑像计算机一样是个信息加工系统,充满了神经元、突触的网络。

  人类一直对其充满了好奇。1990年,美国总统批准了“脑的十年”研究计划以来,欧共体、日本等迅速在全世界掀起与人类基因组对应的脑科学研究热潮。人们认识到,没有哪种研究的重要性超过对自己脑的研究。

  罗跃嘉说,目前对大脑活动的探密是采用无创伤的脑成像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这些技术使人类不但可以了解大脑的结构,而且有史以来**次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认知活动带来的脑电、血流等变化。像20世纪人类发现遗传信息如何储存在基因中一样,21世纪人类应该发现眼睛、耳朵、鼻子的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存取的。我国十分重视脑科学研究,脑功能和脑重大**的基础研究已列入国家“973”计划,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脑图像处理研究,以及学习、记忆、语言加工等脑**功能的机制研究,都是国家优先资助的基础研究领域。



心理学研究重点是激发灵感产生

有一些让我们困惑的问题,苦苦思索却总是无法解答。突然,灵感的火花在大脑中闪烁,我们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在欣喜之余我们也许还会暗自感叹:如果灵感的产生也能够“控制自如、随叫随到”,那该多好啊!

  在今天进行的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我国的心理学家罗跃嘉教授表示,已经找到了大脑中控制灵感产生的部位,而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将是如何通过对这个部位的刺激,来激发灵感产生。

  罗跃嘉教授的研究非常有趣。他给实验对象准备了100多条谜语让他们猜。在猜谜语的整个过程中,实验对象的大脑各个部位的活动情况,被一一检测记录下来。

  这个实验设计了两个原则:一个不寻常的目标,用普通方法难以成功实现;一个关键物体,它有两个功能,常用功能目前并不适用,恰恰不常用的功能正好适用。

  罗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因为布已经撕破,所以草垛变得很有用。”

  谜底是“跳伞”。

  罗教授解释说,布通常让人想到衣服,而不会想到伞。这样的谜语是很难猜的。当一个人猜了很长时间没猜出来的时候,被告知答案时,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顿悟”其实就是一种灵感。

  随着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从简单的观测发展到使用各种仪器检测大脑各个部位的具体指标,甚至大脑中分子层面的活动情况。

  在罗教授的实验中,在猜谜者灵感到来的时候,研究者观测到大脑中一个名叫“扣带前回”的区域突然被“激活”了。

  “灵感的出现应该和扣带前回有密切的联系。那些不能预料到的信息,正是这个部位进行了初步加工。”罗跃嘉教授说。

  • 众说风云 (已有0条评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624号